【制藥網 展會報道】11 月 5 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式拉開帷幕,作為全球創新成果展示與交流的核心平臺,本屆進博會吸引了眾多跨國藥企攜重磅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從腫瘤治療、感染性疾病到心血管代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個治療領域,一系列創新藥物與醫療解決方案密集登場,既彰顯了進博會 “買全球、惠中國” 的平臺價值,更折射出跨國藥企深耕中國市場、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
在眾多參展藥企中,諾華的展臺帶來的十一款蓋倫獎獲獎創新藥物,覆蓋心血管、腎臟、腫瘤、自身免疫等多個關鍵治療領域,成為全場焦點。其中,派威妥 ®(镥 [177Lu] 特昔維匹肽注射液)作為靶向放射性配體療法的代表,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帶來了精準治療新選擇;凱麗隆 ®(琥珀酸瑞波西利片)則以突破性的 CDK4/6 抑制劑機制,改寫了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的治療格局;信倍立 ®(鹽酸阿思尼布片)針對耐藥性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療需求,展現出獨特的靶點抑制優勢。此外,諾欣妥 ®(沙庫巴曲纈沙坦鈉片)在心力衰竭治療中的里程碑意義、可善挺 ®(司庫奇尤單抗)對銀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強效控制,以及茁樂 ®(奧馬珠單抗)在過敏性哮喘治療中的精準作用,每一款藥物都承載著全球醫藥創新的前沿成果,為中國患者帶來與世界同步的治療機遇。
吉利德科學則聚焦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帶來兩款亞洲首發的重磅產品,引發行業廣泛關注。長效 HIV 暴露前預防藥物 Lenacapavir(來那帕韋)憑借超長半衰期的獨特優勢,打破了傳統每日服藥的治療模式,為 HIV 高風險人群提供了更便捷、更易堅持的預防方案,有望推動中國 HIV 防控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而針對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的新藥 Seladelpar,作為一款選擇性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δ 激動劑,為對現有治療應答不佳或無法耐受的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療路徑。
賽諾菲的 “全勤展品” 達必妥(度普利尤單抗)再次成為展臺核心,這款已在中國獲批多項適應癥的生物制劑,此次帶來了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新適應癥的中國 “首秀”。目前,該新適應癥的補充生物制品許可申請(sBLA)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受理,若成功獲批,將為中國數百萬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帶來無創治療的新希望。作為一款針對 IL-4 和 IL-13 雙靶點的單克隆抗體,達必妥已在特應性皮炎、哮喘等領域展現出卓越療效,此次新適應癥的拓展,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領域的地位,也體現了賽諾菲以患者為中心、持續拓展創新療法邊界的承諾。
禮來以“多領域全覆蓋”的姿態亮相,集中展示多款全球創新藥物,其中不乏首次登陸進博會的重磅產品。乳腺癌領域的口服選擇性雌激素受體降解劑 Imlunestrant,為激素受體陽性、HER2 陰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其口服劑型與強效的受體降解作用,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療體驗與生存獲益;而在心血管代謝健康領域備受關注的替爾泊肽注射液,憑借在減重、降糖、護心、護腎等方面的多重獲益,成為本屆進博會的熱門展品,其在中國市場的持續推進,將為中國肥胖與代謝性疾病的防控帶來重要助力。
拜耳帶來了26 款亮點展品,全面覆蓋醫療健康與農業科技兩大領域,其中醫療健康板塊的創新成果尤為引人注目。在影像診斷領域,MEDRAD Stellant D-CE 高壓注射系統及附件的進博會首展,標志著拜耳 “從進口展品到中國智造” 的本地化轉型取得重要突破。這款今年 6 月剛剛獲批本地化生產的設備,不僅保持了全球高水平的技術標準,更通過本土生產實現了更快的市場響應與更貼合中國臨床需求的服務,成為跨國藥企深耕中國、推進本土化創新的典范,也為進博會 “展品變商品、商品變爆品” 的溢出效應提供了生動注腳。
默沙東則以 “獲批成果 + 未來承諾” 的雙重亮點吸引目光,展臺集中展示了在中國境內已獲批的約 30 種藥物和疫苗,多款創新藥品與新適應癥實現 “進博首秀”。得益于進博會強大的平臺溢出效應,默沙東去年展示的多款在研藥物已陸續在中國境內獲批上市,為耐藥菌感染和罕見病患者帶來了急需的治療選擇。更值得期待的是,默沙東明確提出,未來五年將向中國引入 40 多項新產品和新適應癥,目前正積極推進多個治療領域的臨床研究,從腫瘤、感染性疾病到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等,全面布局滿足中國患者的健康需求,用實際行動詮釋了 “與中國同發展、共成長” 的合作理念。
......
本屆進博會上,跨國藥企的集中亮相不僅帶來了全球前沿的創新成果,更展現了中國市場在全球醫藥創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從亞洲首發的新藥到本地化生產的醫療設備,從已獲批的成熟療法到未來五年的重磅承諾,每一項展品背后都承載著跨國藥企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與深耕。隨著進博會平臺的持續賦能,這些全球創新成果將加速落地中國,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同時也將推動中國醫藥行業與全球接軌,助力健康中國 2030 目標的實現。
免責聲明:本文由AI生成,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