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自 2017 年頭款產品獲批以來,CAR-T 療法憑借血液瘤治療的突破性療效重塑腫瘤治療格局,但體外制備(ex vivo)模式的固有缺陷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無需體外操作、直接在患者體內改造T細胞的 in vivo CAR-T 技術,成為藥企突破瓶頸的核心方向。?
近兩年已成為 in vivo CAR-T 技術從概念驗證邁向臨床實踐的關鍵轉折點。有數據顯示,當下全球已有超過 70 款 in vivo CAR-T 管線進入臨床前或臨床早期開發階段,預計 2025 年底管線數量將突破 100 個。臨床試驗數量持續擴張,一場技術替代革命正在上演。不少藥企加碼布局。
如微滔生物近日宣布完成超億元人民幣規模的天使輪融資。資料顯示微滔生物基于靶向LNP遞送系統開發in vivo CAR-T管線,專注于為血液瘤及自身免疫疾病帶來革新性的治療手段。同時,微滔生物基于靶向LNP的遞送系統在精準性、安全性與生產兼容性上表現突出,通過獨特的技術路徑提升T細胞靶向效率,有效降低脫靶風險并適配規模化制備;自主研發的靶向技術可實現T 細胞高效激活與CAR長效表達,在臨床前多個模型中B細胞清除效果優異,重復給藥安全性良好。本輪融資將加速實現微滔生物及其in vivo CAR-T管線的臨床驗證。
微滔生物是全球 CAR-T 產業升級的縮影。2025 年以來,跨國藥企掀起并購狂潮:阿斯利康以 10 億美元收購 EsoBiotec,吉利德旗下 Kite 以 3.5 億美元收購 Interius,艾伯維更是以 21 億美元押注 Capstan,跨國頭部企業爭相通過資本布局搶占CAR-T 制高點。?
國內賽道同樣熱鬧,如傳奇生物布局慢病毒路線的雙特異性體內 CAR-T 產品,2025 年 5 月啟動 I 期臨床;濟因生物的 CD19 靶向療法已實現復發難治淋巴瘤患者完全緩解且無嚴重副作用。微滔生物憑借 LNP 非病毒遞送路線的差異化優勢,成為國內布局的重要一極,與沙礫生物的 TIL 管線形成 “實體瘤 + 血液瘤” 協同矩陣,展現出平臺化發展思路。未來隨著更多臨床數據出爐,體內技術將推動 CAR-T 從 “高端定制” 走向 “普惠醫療”。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