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進入四季度,A 股市場波動加劇,行業配置的確定性成為投資者關注的核心。財通證券明確提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應聚焦三條主線并適度高低輪動,其中醫藥板塊(尤其是創新藥)憑借 “AI + 出海” 的雙重賦能,成為科技主線中尤具潛力的配置方向。與此同時,行業即將迎來學術大會密集披露、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等多重催化,盡管10月以來板塊出現短期持倉波動,但內外資布局創新藥的長期邏輯未變,四季度醫藥板塊有望重啟上行行情,成為震蕩市中的 “確定性” 選擇。
 
  醫藥板塊的配置價值,首先源于產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與多重利好的共振。當前,中國創新藥產業已完成從 “仿創結合” 到 “源頭創新” 的轉型,全鏈條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全球醫藥創新格局中的話語權顯著增強。這一趨勢在 2025 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年會上得到充分印證,作為全球腫瘤學領域的盛會,本屆大會上中國學者主導的新突破摘要(LBA)達 23 個,較 2024 年明顯提升,恒瑞醫藥的 SHR-A1811、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單抗、百利天恒的 iza-bren 等多款國產創新藥密集披露重磅臨床數據。其中,百利天恒的雙抗 ADC 藥物 iza-bren 在鼻咽癌后線治療的 III 期研究中,展現出翻倍于標準化療的療效獲益,成果同步發表于《柳葉刀》主刊;榮昌生物、君實生物等企業的聯合療法研究也入選 LBA,充分彰顯國產創新藥在療效與安全性上的全球競爭力。這些臨床數據的落地,不僅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更將為相關企業帶來估值重估的機會,成為板塊行情的重要
催化劑。 
  政策層面的持續加碼,為醫藥板塊的穩健發展筑牢根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 “全力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將其與生物制造、腦機接口等同列為新經濟增長點,延續了此前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基調。醫保改革的持續優化更讓創新藥受益明顯,2025 年醫保談判中 71.3% 的新增藥品為創新藥,腫瘤藥患者自付比例已降至 9%,既保障了創新藥的可及性,也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市場預期。同時,政策頭次提出優化藥品集中采購、醫保支付和結余資金使用政策,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這一系列舉措將進一步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為創新研發注入更多資金支持,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在對外開放政策的推動下,創新藥出海成為重要增長極,2025 年以來國內 license-out 交易持續火爆,截至 10 月 17 日總金額已突破 1029 億美元,信達生物等企業與海外頭部達成的合作交易金額最高可達 114 億美元,彰顯國際市場對中國創新藥資產的高度認可。
 
  從資金布局來看,盡管短期波動導致持倉出現調整,但內外資對創新藥的長期布局方向未變。交銀國際指出,10 月以來內資通過港股通持有醫藥股的比例小幅下降,外資持倉自年中起也呈現回落態勢,但資金對高性價比創新藥標的的關注度并未降低。近期,內外資已開始重點加倉四環醫藥、同源康醫藥、復星醫藥等創新藥企業,同時布局昭衍新藥、凱萊英等受益于下游需求復蘇的 CXO 企業。資本市場的認可背后,是創新藥產業商業化落地的持續推進與出海邏輯的不斷強化。2025 年 1-10 月,國內創新藥 license-out 交易達 135 起,首付款總計 49.76 億美元,涉及肺癌、乳腺癌、消化腫瘤等多個熱門瘤種,前沿技術領域受到海外頭部青睞,中國藥企已成為全球創新藥資產的重要供給方。這種 “國內商業化 + 海外授權” 的雙輪驅動模式,為企業打開了增長天花板,也為投資者提供了長期可期的投資邏輯。
 
  在 AI 浪潮與老齡化趨勢的雙重加持下,醫藥板塊的成長空間進一步拓寬。AI 技術與醫藥研發的深度融合,正加速靶點發現、臨床前研究與臨床試驗的進程,有效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周期,為創新藥產業注入新的技術動能;而人口老齡化加劇帶來的慢性病、腫瘤等疾病治療需求持續增長,為醫藥市場提供了廣闊的需求基礎。財通證券將醫藥(創新藥)納入 “科技受益 AI + 出海浪潮” 主線,正是看到了技術賦能與全球化布局帶來的長期增長潛力。此外,四季度醫藥板塊還將迎來三季報披露、醫保談判等多重事件催化,業績穩健增長、創新品種放量的企業有望獲得資金青睞,進一步推動板塊行情升溫。
 
  展望四季度,醫藥板塊在產業升級、政策利好、資金布局與事件催化的多重共振下,投資價值愈發凸顯。創新藥作為板塊核心主線,既受益于臨床數據突破與出海進程加速,又得到政策與資金的雙重支持,成為震蕩市中確定性較高的配置方向;同時,CXO、醫療器械、院外消費等細分領域也有望跟隨板塊共振,呈現結構性機會。對于投資者而言,可重點關注擁有核心技術平臺、豐富管線布局、臨床數據優異且具備出海潛力的創新藥企,以及受益于創新藥研發浪潮的產業鏈相關企業。隨著行業催化劑的持續落地,醫藥板塊有望擺脫短期波動,重啟上行行情,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回報,也為中國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寫下新的篇章。
 
  免責聲明:本文由AI生成,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